登录 首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第531章忠臣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洪承畴、孙传庭都久经仕宦,自然听出杨易的不满。按正常程序来讲,军饷应该是兵部提出需求,经过审批之后,由户部调拨。但是,因为户部穷,需要调拨的军饷往往两部商量之后,定下数额再走程序,否则,审批再多的额度,国库拿不出也是白扯。

    无论怎么个程序,军饷都需要兵部出面来与户部协商,杨嗣昌作为兵部尚书躲到一边去了,差遣两个总督来要军饷算什么呢?

    洪承畴叹道,“杨阁部军务繁忙,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老夫和伯祥兄,只能厚颜来求助贤侄了。看着往日的交情上,贤侄就宽松一二。”

    杨易笑了,“两位大人都于我有恩,我又岂能不闻不问呢,这样,你们回去统筹下,需要多少钱粮,如实报上来,我安排人核实属实就如数发放!”

    洪承畴搓搓手,显得为难,“多谢贤侄了,但是,按员额发放难度大,你不是不知道,军官为了养足家丁,有虚报之风,完全做到实数比较难。”

    “哦”杨易简单明了道,“不核实丁额也没问题,看在两位大人的面子上,我私下给你们各一万石粮食,多的没有了”

    杨易意思很明确,要想获得军饷,就必须整顿军队,不容许吃空饷、喝兵血这样的事儿发生。将官养的家丁战斗力确实不俗,但是对军队的危害性不小,以众兵之血豢养几个家丁,对整个军队的士气影响很大。而且国家的安全,需要整个大明军队的支撑,而不是靠一小撮家丁来维护的。

    ……

    或许是杨易的个人经历吧,他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给了很多人信心,朝廷各个部门要求调拨钱粮的文书纷至沓来,很快就堆积如山。

    朝廷对重要官员,尤其是侍郎、尚书级别的高官都是要经过廷推,然后交由内阁和皇帝批准。廷推,也称会推,朝廷重要官员出缺时,由吏部或重要阁臣举荐相关人员,一般列出多位人选,供皇帝选择。被推举出来的人员往往要经受科道言官的诘问,若是有污点或明显把柄,往往很容易遭淘汰。

    对重要官员的任命,在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运行中,也出现很多潜移默化形成的规则,其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阁”。明朝官场特别重视论资排辈和“学历”,如果“低学历”之人做了高位,必然引起口诛笔伐。这样的先例不是没有,极少,屈指可数。

    杨易可以说是“火箭”一般的蹿升速度,论学历,实际上啥也不是,只有赐的进士身份,即使有功勋,基本上是战功,完全可以列入武将行列。而且,杨易的“人缘”极差,遭过几次朝野弹劾。

    按理说,杨易这样的人,要登上户部尚书之位,几乎没有可能。但他偏偏成了户部尚书,最核心的原因是国库太穷了,连年的战争让国库枯竭。多任户部尚书都一筹莫展。崇祯不自觉的想到了杨易,杨易的敛财手段层出不穷,即使是很多嫉恨杨易的人也不会否认杨易敛财的能力天下无双。

    内阁会议上,崇祯提出杨易出任户部尚书时,阁臣反对激烈。但崇祯只说了一句话,“你们若是推举的人选不能解决国库窘境,统统问罪!”国库之艰难,乃是积弊已久,谁敢打包票自己举荐的人能解决财政问题。

    于是,杨易出任户部尚书的决议就这么定了下来。决议下来,还是有很多不开眼的家伙激烈上疏要求收回决议。崇祯传出口谕,谁反对那么谁就来解决财政问题,否则严惩不贷、这才平息了风波。换个角度来说,其实很多官员是支持杨易掌管户部的,因为财政问题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杨易的能力有目共睹。

    ……

    杨易坐在户部官署的值房里,正在翻看文书,老尚书李待问唉声叹气的进来了。杨易连忙扶着他坐下,“老大人何故叹气?”

    李待问捶胸顿足,“汝闯大祸了!”

    杨易不解,“老大人何出此言?”

    “京城官吏多不胜数,两年内拖欠的钱粮数以百万计,现在离正月不足半年时间,秋粮入京也要正月之后,哪有钱粮来支付!”李待问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除了薪俸,还有内库需求、军饷需求,即使加税也要明年才能见效。汝呀,太年轻了,在朝堂上夸下海口,如何能收场!老夫亲自去宫里一趟,看能否为你转圜一二!”

    “感谢老大人的关心,晚生自有分寸”杨易听出来李待问对自己的关心,意味深长道,“其实我大明不缺钱粮,而是分配不均。”

    李待问霍然而惊,压低声音道,“你要怎的?可不能乱来,否则陛下不能容忍的。”久经宦场的李待问,自然清楚很多弊端,他隐隐感觉杨易要破釜沉舟了。

    杨易笑笑,“老大人放心,晚生自有分寸,不会乱来的,晚生可不想英年早逝,想多活几年呢!”

    “那就好,遇事难得糊涂,不必过于较真”李待问道,“国家之积弊,非一日而成,吾等要慢慢改之,切忌操之过急……”或许是同在一个衙门里共事,有着休戚相关的命运,李待问难得的向杨易传授一些官场处事之道。

    ……

    底层官吏们兴奋,因为拖欠的钱粮有着落了。崇祯也是兴奋的,因为杨易提出要大修紫禁城,毕竟,紫禁城是他的家。自登基以来,紫禁城几乎就没有修缮过,很多地方都破落荒废了,是该修修了。

    崇祯找来几位大内总管,咨询他们修缮宫殿所费几何?几位大内总管又找来一帮小太监,熬了一个通宵,罗列出一个清单,清单列明哪些宫殿需要修缮,花费多少。崇祯也没精力细看,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让他记住了,那就是预估总费用五百万两,堪比万历修建三大殿的费用。

    其实,万历修建三大殿的费用远不止五百万两,庞大的木料都是从云贵川的深山老林砍伐而来的,很多是通过与当地土司交换而来,无法用银子衡量。

    当家自然知道当家的难,为了剿贼连几万两银子都掏不出来的窘境历历在目,崇祯自然知道五百万是多么庞大的数字。

    崇祯吩咐宦官将清单转交杨易阅览,仅仅半日的功夫就收到杨易的回信。杨易在信中拍了一番马屁,说陛下乃天子,就应该住最奢华的皇宫云云,阿谀之词后做了细致的分析,修缮宫殿非朝夕而成,要从云贵川砍伐运输木料等等,需要三年五载才能完成。五百万两银子看似多,但分散到几年中也就不显多了,而且几年之后,户部赋税必然大幅度增长,不差这些。最后,杨易又表了忠心,表示自己一定为陛下分忧,为朝廷分忧,充盈国库云云。

    忠臣啊!看完信崇祯发出感慨。比起那些夸夸其谈的儒臣,杨易是能办实事的干臣,崇祯觉着户部尚书的人选选对了。

    ……

    笔者言,中秋国庆长假到了,特向读者朋友们请假过节,节后持续更新。将会加快情节推进和更新速度!希望书友们继续支持!感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