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纨绔小侯爷
第六百八十三章梁国覆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各路大军云集,杜伏威也非常配合,粮草先运过来了一部分,其余的粮草也正经过运河向这边集中过来。

    最值得庆幸的是林士弘李子通等人也没跟着一起起哄捣乱,大约是感觉到燕国势力强大的原因吧。

    其实在李靖看来,越是在这个时候,他们越是应该集中力量对抗燕国,否则唇亡齿寒,下一个也就轮到了他们。

    李靖不想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所以第二天就挑选精兵向江陵城的外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但攻击很快受挫,因为萧铣在这之前,也拼尽了全力,把宫里大部分的财宝都拿出来奖励了将士,所以这些人现在开始拼命了。

    萧铣所占领的区域中,有一大部分属于楚国故地,这里民风彪悍,盛产精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北方的士兵来到这里,又有些水土不服,所以第一天的战斗居然打败了。

    李靖立即意识到了情况不妙,因为如果他萧铣时间,他国土广大,又有四十万大军,很快就会前来勤王,那时候,再想把他灭掉可就难了。

    不过,经过他一天的观察,也有了一些心得,他发现梁国的战士都非常贪婪,喜欢抢夺物资。

    于是第二天他派费青奴亲自出战,攻打外城,而且让他佯装诈败,丢弃大量的物资。随即梁国士兵发生混乱,纷纷抢夺起来,这些人拼了命的抢,拿不了的就背在身上,甚至是拿脑袋顶着。

    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法作战。

    李靖早已经蓄势待发,一声令下,许绍带人杀了出来,很快就杀的血流成河,守护外城的梁军阵亡两千余人。许绍奋勇向前,一举拿下了外城,并且把兵锋,逼近到了水城。也就是守护将领的最后一重屏障。

    江陵城外围都是水,所以水城必须用水军来攻击,渡过这片水域,才能抵达江陵城的城下。

    可是,萧铣一共只有三千兵,这一下就少了两千,守护水城的只有区区三百人,被董纯的水军一冲,就纷纷逃跑,随即燕军占据水城。

    现在前方的障碍没有了,只剩下后顾之忧。李靖最害怕的就是萧铣的勤王军随时都会到来。

    根据他所了解,目前距离萧铣最近的三支大军,已经集合上万人,由梁国将领丘和,高士廉,杜之松率领,已经进入了长江水域。如果让他们到了这里,这场仗很有可能会有翻盘的可能。

    所以李靖下令,把俘获的三千多战船,全都放到长江里面,任由他们漂流。当时很多将领都不明白,也不赞成,因为这些都是重要物资,将来还要利用战船来打仗,怎么可以抛弃呢。

    可是没想到,高士廉,丘和,杜之松,看到这些顺水漂流的战船,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江陵城已经被攻破了。当天就抛弃大军,跑到李靖的大营表示投降。李靖的这个心理战,打的非常漂亮。

    其余的勤王军得到这个消息,也不再前进,而是派出斥候,前往江陵打探消息。可是斥候,来回要十天到半个月左右,这就为燕军争取到了取胜的时间。

    十月十九日,燕军全面包围江陵,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断水断粮。

    萧铣彻底陷入了恐慌之中,本来他还盼着勤王军到来,但现在跟外界失去了联系,人心恐慌,有一些人就像造反。

    万瓒,郭华,许玄彻,各自组织家丁,武装起来,开始跟他抗衡。

    这样的情况,他彻底的慌了,就算是不被燕军杀死,也会被自己人杀掉。

    所以他询问宰相岑文本,而岑文本则很干脆的建议他投降。

    萧铣本就是个昏庸的人,他没什么能力,只是出身好,被历史推向了潮头,在关键时刻,丧失信心,吓破了胆,考虑了没有一炷香的时间,就答应了。立即向文武百官宣布要投降的命令。

    而大约九成九的官员,都非常赞成。

    十月二十一日,萧铣打开城门向燕军投降。

    李靖亲自接受他降书,并且把包括萧铣在内,梁国所有的大臣全都抓起来,并且立即派许绍进驻江陵城。

    本来燕国将领们商议要进行抢劫,以此来鼓舞士气,但岑文本觐见李靖,说:“江陵百姓本来无罪,即便是早晚也是被人裹挟,如果纵容士卒抢劫,那么梁国别的城池,恐怕就不会投降了吧。”

    李靖立即下令制止。

    费青奴又建议瓜分梁国大臣将军的财产女人,因为他们曾经和燕军作对。

    李靖再次拒绝。

    “还是那句话,梁国国土广大,战士有几十万人,如果我们那样做,别的城池就会再推举以为皇帝出来,我们就要一座城一座城的打,这是在毁掉燕王的大业,我绝不能答应,从现在开始严肃军纪,梁国上下官吏,一律给予优待。”

    正是因为李靖的这个政策,所以江陵城,丝毫也没有发生动乱,梁国的官吏也全都得到了保全。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之后的半个月之内,陆续赶来的十八万勤王军,全都放下武器,向燕军投降。

    南方各州县,听到消息,也都望风而降,基本没有动用任何的兵力,就收复了南梁帝国的全境。

    之后,萧铣等人,被压往长安。

    秦虎下令,李靖继续留任,各路大军继续集中力量对付李子通和林士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