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争霸从百户开始
第214章 江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江南五省。

    江南并不是一路之地,而是多个地方的统称。

    江南地方最大的特征就是,天气适宜,并不像北方一般饱经战乱。

    而且这些地方十分适合粮食等农作物生长,商业异常发达,并且水路运输十分便利。

    这就造就了江南等地百姓生活普遍比北地好上许多。

    并且周朝税赋中,江南收上来的粮银就占据了六七成。

    这也造就了官吏们宁为江南犬,不为苦地人,不少外地官员宁愿不当自己这个四五品知州也想调去江南当个小知县。

    在江南富裕地方当个知县一年的搜刮可比在边境等地当一州知州多多了,而且还不用担心有外敌入关。

    并且因为农商发达,素来有江南丰,大周足的说法。

    尽管如此,江南等地收上的税赋不过百姓们交上的区区两三成。

    至于其余的粮银,自然是被各级官吏上下其手了。

    周朝官场讲究出身,讲究背景,讲究关系。

    别看可能你眼前的是一个小小的知县,可能他的父亲就是某个州知州,某个府知府。

    他的爷爷可能就是朝内某个高官大员。

    他的同窗可能就是附近某个县的知县,或者某个州的同知。

    背景和出身才是周朝官场人上升的垫脚石。

    即使是没有背景身份的,那也有自己的办法。

    一场科考,考中同窗数十人,这数十人便是同学,学友。

    既然是同窗学友,那么同样为官自然要亲近亲近,官场混浊,孤身一人如何能玩的转。

    这样,基础的关系人脉就建立起来了。

    并且科举的主考官,自己曾经的先生便是自己的恩师。

    这些人又是一层人脉。

    同窗挚友也有同窗挚友,在这些人利益目标为一致时,那么自然也会抱团取暖。

    自己这辈子人脉资源不足,前景就在这里了,那么自己的儿子呢,自己的孙子呢。

    慢慢的,一个官宦家族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再加上各户通婚加近关系。

    第二代,第三代,到那个时候,原始的积累就已经完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便起来了。

    这是无论哪朝哪代都无法杜绝的情况,只要有人的存在,这个情况就不会消失。

    只不过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换了个说法隐藏起来。

    这些官员为什么要贪呢,维持人脉的因素很大程度影响其中。

    下级官员要孝敬自己给自己留下个好印象,给自己未来铺路。

    自己也同样孝敬上头,上头还需要再孝敬他的上头。

    一直到朝廷之上的大员。

    而那些朝廷大员同样也需要各方打点,自己手下人要让他去办事,总不能要让马儿跑,又不给他吃草。

    就这样,依次递增,再加上各级官员人情世故少不了,应酬少不了,档次又不能低了,这又是一大笔花销。

    若是不贪,这一年下来的花费就依靠那些小俸禄哪里够,恐怕家中老小都要饿死。

    这就是大多数清官不愿随波逐流导致穷困潦倒,仅仅凭着俸禄,可能足够自己一家老小生活。

    但家人看到别的官员家眷出入仆人如云,锦衣玉食的,自己却一副穷酸样,心中自然会有不平。

    久而久之,这些有着一腔抱负的好官大部分也变成了自己当年讨厌的模样。

    江南的税赋也就被毫无意义的花费在了这些人情世故,上小孝敬之上。

    不对,也算不上毫无意义。

    起码江南五省酒楼青楼业是十分发达的。

    因此又衍生了许多庇护这些产业的小团体,收“保护费”保某个产业安全。

    而这些团体的背后,那自然是呼之欲出。

    除此之外,江南之地因百姓较为富裕,又衍生出一批专门拐卖小童,采“折生枝”的办法再丢在街上博取同情,用这些来为自己牟利。

    而这些发达的景象和便利的水运由推动了商业,造船业,服务业,帮派团体,家丁护院,镖局,手工业,奢侈品等等等等产业。

    这些发达的表象如同一波又一波的浪花不断推动江南发展,不知是利是弊。

    按理来说,江南五省稳定许久,集结五十万大军以及向当地官府以及商人征集粮食军费是十分简单的。

    但是,就连边境地方都有伪造军册吃空饷的情况,这些地方的官吏又怎么会放过这一块肥肉呢。

    至于商人们,朝廷若是要向他征集一千两,那么他就会拿出五百两去向自己的靠山买个平安。

    将自己的损失最小化才是他们的心思,至于周朝会不会亡,边境百姓死活,那是什么,哪里有自己银子重要。

    周朝亡了,商人还是商人,银子还是银子,他们依旧可以安心经商赚钱。

    但是眼下自己真交出去一千两白银,那损失可是实实在在的。

    五十万大军集结很是困难,天庆帝在朝堂上骂他们是乌龟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虽然从京师调集大军前去救援更为便利,但边境距京师很是靠近,京师兵力抽调了,若蛮子真打到京师下了那可就麻烦了。

    而且京师四大营的战力,天庆帝心知肚明。

    话说陈化王威接过圣旨后带上自己的家丁亲兵迅速出发。

    他们先到达的便是江南等地。

    尽管两人被天庆帝分别赐下天子剑以及大将军剑,但对于江南的情况依旧如狗咬刺猬一般无从下手。

    陈化被迫无奈挑选出了三万“精锐”,其中两万人还得充当辅兵。

    并且还在各地求爷爷告奶奶,天子剑都不知道亮了多少次,才在那些官吏的哭穷声中讨要来了五万两军费以及三万石粮食。

    陈化无奈领军离去,军情不等人,若是等他准备好这些再领兵前去边境,恐怕两地早就烂了。

    临行前,陈化千叮咛万嘱咐王威,后续的大军集结以及军费粮草筹备可就都得靠他自己了。

    天子剑众位官吏可能要忌惮几分,大将军剑那可就不一样了。

    别说一把剑,就是大将军来了,这伙人恐怕也不会给几分面子。

    王威也不敢轻易动这些官吏,动一发而牵动全身,今日你敢杀一个官,明日屠刀就要落在自己头上了。

    因此这些人情世故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