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明末从马尼拉开始
第334章 史可法悍然出手,孙传庭北伐高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日后,史可法悍然出手,把济南府王家、周家、赵家、林家、李家五大家族抄家,族人全部发配充军。

    消息一经传出,引起轩然大波,济南城沸沸扬扬,满城风雨。

    翌日,史可法再度出手,又抄了十几个大户。

    对这些大户,史可法没有留手,反正不是啥好人,抄家也不会心疼。

    “朝廷这是疯了吗!大战一触即发,既然对百姓动手?”

    “到底是何人下的命令?无辜行此残暴之事!残暴不仁,与贼寇何异?”

    “据说是杨嗣昌下的命令,史可法奉命行事!”

    “该死!杨贼、史贼欺人太甚!周家不过是少捐献了一些钱粮,就被抄家灭族,简直就是土匪!”

    “呵!这就是朝廷官兵?软弱无能,欺下劫掠是好手,保家卫国,样样不行!”

    “难怪朝廷会越发衰弱,此等朝廷,早该亡了!!”

    “不妥!若朝廷灭亡,天下就是暴乾的!若在暴乾治下,吾等如何欺男霸女,欺行霸市,强买强卖?”

    “那也不该如此行事!动辄抄家灭族,还是朝廷吗?”

    济南城议论纷纷,没干扰到史可法做事,此刻他正在调查,下一个抄谁家。

    史可法望着济南知府问道:“于知府,此次抄家,获得多少钱粮?”

    “回巡抚大人!王周五家皆是济南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此次抄家共获得银子八百六十万两,粮食七十万石。”于知府满脸敬畏,小心翼翼道:“下官已奉大人命令,把钱粮运往兖州,首辅大人军中。”

    “善!”

    史可法击掌大赞,笑道:“有了这些钱粮,想来首辅大人,短时间内不会缺少钱粮了。”

    见于知府欲言又止,史可法问道:“于知府,有何事?”

    “大人,下官听说,王周几家被抄家后,人心惶惶,许多乡绅决意离开济南城,前往大乾治下。”于知府忐忑道。

    史可法摇头讥讽道:“笑话!这些贪官劣绅,在朝廷治下尚且讨不到好,去了乾贼治下难道还有活路吗?”

    “这些人难道就不清楚,乾贼对贪官污吏最为痛恨?”

    “这些人要自寻死路,本官不拦着!但去乾贼之前,把钱粮留下来,否则以通贼罪处置!”

    于知府长大嘴巴,无话可说。

    他刚才所言,无非是替济南官绅谈话,进行威逼,让史可法不要再抄家下去了。

    谁成想威逼不成,反倒是堵住官绅退路。

    他真想抽自己一巴掌,早就该知道,史可法油盐不进,就不该递这话。

    此时,史可法虽然抄了家,但也心情复杂。

    说实话,他有投乾想法,毕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至高梦想。

    史可法也有此心愿,刘尚仁那番话至今还在耳边萦绕,但心中忠义,让他无法抛弃南明,去往大乾。

    于是,史可法与刘尚仁做了约定,不管大战结果如何,最多半年,他将挂印而去,投靠大乾。

    这半年,即史可法对南明报恩,亦是与以往做切割,做个了断。

    徐州,军营。

    孟昭业、秦瑞岗、胡英初、孙传庭等将领,聚集在军帐,商议北伐大事。

    孟昭业看着众人,笑道:“会议之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朝鲜国王李倧薨了。”

    “好事啊!”

    “哈哈,朝鲜国王薨了,后金为了掌控朝鲜,必然会耗费大量精力,不可能发兵南下!”

    “说得没错!朝鲜乃后金粮食基地,丢了朝鲜,钱粮不足,多尔衮只要不傻,就知道南下和朝鲜那个重要。”

    军帐众人议论纷纷,满脸喜色。

    多尔衮虽然率兵征服了朝鲜,但却留有隐患,由前令议政金领议政和崔领议政为首的官员,皆是坚决反对鞑子势力。

    这些人势力极大,乃朝鲜老旧贵族和世家的联合力量。

    若非朝鲜国王李倧最喜爱的儿子在鞑子手里,因此不得不屈服后金。

    李倧在国内威望奇高,压服了各方势力,使得朝鲜对鞑子表示顺服。

    即便如此,朝鲜供给鞑子的钱粮,也经常因各种原因缺斤短两。

    如今国王薨世,朝鲜必将迎来反噬,或许与后金战争就开始了。

    种种原因下,多尔衮别想派兵南下,掺和北伐战争。

    这对大乾觉得是件好事!

    少了一位大敌!

    同时,没有了不确定因素,将领可以放心北伐。

    孟昭业待众人冷静下来,才说道:“陛下旨意,三日后,攻打兖州,你们有何计策?”

    众人对视一眼,孙传庭率先出列,微笑道:“各位将军,就由本官来抛砖引玉吧。”

    “孙将军请!”

    孟昭业肃声回道。

    孙传庭知道,这是自己第一次亮相,若不拿出真本事,恐怕会被人小觑。

    在军中,虽然没有流言,但众多将领对孙传庭是极为羡慕嫉妒恨。

    只因孙传庭圣宠太多了!

    刚投靠大乾,就担任龙兴之地吕宋总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虽然孙传庭在吕宋总督任上,通过打败西夷战船,拿下马六甲海峡,收取大量税收,证明了自身能力。

    但在绝大部分将领看来,孙传庭虽然做得不错,但换成自己上去也行!

    大乾在吕宋根基太厚了,不管是基础建设,还是政策施行,在国内皆是数一数二。

    再加上强军在手,做出一番事业很难吗?

    绝大多数人皆是如此想的,因此孙传庭来到军营,就隐隐受到各方排挤。

    这种排挤并非有意,而是众人下意识行为,孙传庭明白,他若是不能打破这种僵局,就别想建功立业。

    孙传庭指着地图大声说道:“徐州与兖州接壤,杨嗣昌想借助山东多山,拖延我军脚步,从而为洪承畴赢得时间。”

    “伪明在南阳有百万大军,陛下压力很大,故朝廷若想快速灭掉南明,兖州方面就成了突破口。”

    “若能打下兖州,就能直接从背后,攻打开封,给予敌人重重一击,一战定乾坤。”

    听到这话,众将已收起轻视,能看破杨嗣昌意图,并从宏观上道出朝廷战略意图,已证明孙传庭不凡。

    因为这些消息,并非孙传庭能得知的。

    在场所有人,只有孟昭业一人,知道军机处真正计划。

    众所周知,兵分两路乃兵家大忌,无数次历史证明,这种计策可能会让北伐功亏一篑。

    但朝廷依然分别从兖州、南阳两个方向进攻,是军机处不知兵吗?

    军机处那些大臣,都是从枪林炮火中打出来的,岂会不知兵?

    真实意图就像孙传庭所说那样,乃是让南阳方面佯攻,兖州方面打开局面,从而插入南明心脏,给敌人致命一击。

    故这场战争,孟昭业压力很大。

    见状,孟昭业神色有了尊敬,缓声道:“孙将军请继续讲!”

    孙传庭点点头,继续说道:“刚才是从大观上,看兖州战场。”

    “如今从细节上来看,兖州乃山东大府,济宁、曲阜、临沂、枣庄等皆在兖州境内。”

    “尤其是枣庄,此乃杨嗣昌第一道防线,亦是最重要的防线!”

    “杨嗣昌依靠苍山和枣庄,分别通过挖地壕,布陷阱,驻扎三十万大军,乃是难啃硬骨头。”

    “若是强攻,我军必会损失惨重。”

    “所言不错。”孟昭业赞同道:“强攻不可取,若是攻打兖州死伤太多,北伐后面就难了。”

    并非攻破开封,灭掉南明北伐就结束了,后面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大敌,甚至还有关宁军和鞑子,也在陆军攻打目标。

    想要结束明末乱世,外敌要灭,国内军阀也要消灭。

    因此,从大局考虑,攻打兖州,绝不能伤亡太重。

    孙传庭正色道:“杨嗣昌为了守住兖州,把新军十五万大军,上千门火炮,全部放在枣庄,这样做固然绝了朝廷快速攻破防线的可能,实际上却留下了隐患。”

    “各位请看苍山,苍山与枣庄首尾呼应,从军事上成为一体,只要打下苍山,枣庄就不保,迟早会被我军拿下。”

    “苍山驻守军队乃是高杰、刘泽清和五万新军,新军略过不谈,光靠高杰和刘泽清。”

    “刘泽清乃山东总兵,手里军队近十万,减掉水分也有六万大军,但其军队战斗力不强,善于逃跑。”

    听到这话,众人哄堂大笑,善于逃跑,乃是真事。

    刘泽清最善坑队友,每当战事不利,就会率先逃跑,有了“刘跑跑”称号。

    指望这样的军队,想要守住苍山,无疑成了痴人说梦。

    “说完刘泽清,再看高杰。”孙传庭声音把众人拉了回来,说道:“高杰乃伪顺叛将,对李自成没有忠心,对伪明自然不可能忠心耿耿。”

    “再加上杨嗣昌摆了高杰一道,让其身败名裂,指不定高杰已生出怨言,临战反叛也说不定。”

    “就算高杰不会反叛,也不会用心死守苍山,如此一来,杨嗣昌在苍山真正靠得住的军队是五万新军。”

    “先不说这些没见过血,没上过战场的新军战斗力如何,光是刘泽清和高杰两个拖后腿的队友,就难以想象。”

    “只要我军猛攻苍山,必能击败杨嗣昌,占领兖州,从而灭掉伪明!”

    “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