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快穿之第一美人逆袭
第 114 章 113章 晋江文学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册封崔秀瑶为正四品永昌县君的是今上,但毕竟男女有别,更何况圣旨夸崔秀瑶的字眼基本上全是借了皇后的名义。

    崔安氏带着崔秀瑶入宫谢恩,自然不可能直接面见陛下,所以进入皇宫之后,有专门的宫人引领,带着二人直接去了皇后所住的昭阳宫中。

    如今的皇后出自永乐侯府,是今上的继后,年纪比崔安氏小了七八岁,却已是高高在上、母仪天下的皇后。

    她比今上小了十余岁,入宫已有十年,初封即贵妃,却在贵妃的位子上坐了五六年,至今膝下无子——据说是生四皇女的时候伤了身子,之后再也没怀过胎。

    四皇女生下来先天不足,成日里病歪歪的,缠绵病榻七年,终于还是夭折了。

    皇后伤心过度,大病了一场,身体也从此虚弱下来,她倒也行事果断,连宫权都丢开不管,一心在昭阳宫养病。

    不过皇后虽借养病之言将宫权丢开却并未放任皇帝再培养一个可心的宠妃来代掌宫权,反而将宫权分成四份,下放给贤妃、慧妃、康妃、敬妃。这四妃都是为皇帝诞下了子嗣并且在陛下心中有着一席之地的,并且在后宫资历不浅,代掌宫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去年中秋时,皇后终于宣布病愈,重新出来接掌宫权,并且很快将整个后宫重新掌控在手中,手段干脆利落,叫人忍不住刮目相看。

    这些都是崔安氏之前在马车上跟她大致说过一遍的。苏清寰一面随崔安氏跟着引路的宫女走向昭阳宫,一面暗自梳理着目前知晓的讯息。

    这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太子的生母是皇帝的元配发妻,在太子五岁时便病逝了;

    贤妃生下了大公主与三皇子;

    慧妃生了二皇子;

    康妃生了二公主与三公主这一对孪生姊妹,还有如今刚过了七岁生辰的八皇子;

    敬妃生了四皇子;

    曾经的贵妃、如今的继后生下了四公主;

    至于剧情中那个日后想要谋反逼宫的五皇子朱文菖,生母只是个昭容,年前刚刚去世,五皇子便直接移居到宜松轩,与其他几位未成年的皇子一同居住。

    昭阳宫中。

    刚刚遣散前来请安的妃嫔们,何皇后有些惊讶地看着不请自来的太子,诧异地开口问:“殿下今日怎么有空来昭阳宫?”

    太子是元配所出的嫡长子,她却是膝下无子的继后,两人之间素来维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今日又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太子怎么会来昭阳宫?

    太子见状,也不装模作样地假客气,反而直截了当地开口问:“听说今日崔家女眷会来宫中谢恩?”

    何皇后愣了一下,随即颔首道:“确实如此。”顿了顿,她眼中多了几分笑意,略带戏谑地问,“太子可是想见自己的救命恩人了?”

    此次太子遇刺之事,其他人或许并不知晓其中详情,何皇后却是通晓十之八/九的。

    昨日被破格封为正四品永昌县君的崔家二姑娘,可是借着她的名义来封赏的,她自然也是知晓,崔家二姑娘之所以有此殊荣,便是因为她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因此惊吓过度、晕厥过去,但总算从那些刺客手中救下了太子。

    太子听到这话,半点没有羞涩或是不安的模样,反而附和着道:“正是。自那次遇刺起,至今已有十余日,孤被父皇扣在宫中养伤,还不曾好生谢过她。”

    他虽然自负高傲,却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那天若非沈君棠与安忠言出手,只怕他即便不死也会重伤!

    他虽会些拳脚功夫,却也只是些花花架子,尤其是面对一大群人气势汹汹的围攻,对方还都有武器在手,他那日只带了六个侍卫,根本没办法突出重围!

    听他提起之前遇刺受伤的事,何皇后似乎想起什么,连忙开口问:“太子殿下的伤可全好了?”虽然看上去只是皮外伤而已,但是太子的真正伤情不可能外传,何皇后也只有这么问了。

    太子也十分诚实地回答:“孤的伤已经好德差不多了,有劳母后费心。”

    “既然如此……”何皇后还想再说什么,却听到了外面的通传声,似乎是崔安氏母子到了?何皇后忙将心中那些念想收起,颇有些无奈地浅浅一笑,道,“果然是人是经不起念叨的,瞧瞧,一念叨人就到了。罢了,快宣进来吧。”后面那一句自然是吩咐进来通报的宫女。

    苏清寰与崔安氏一同走入昭阳宫时,甫一抬头便看到了一身金黄色常服的太子坐在一旁,看到盛装打扮的她时,眼中下意识闪过惊艳之色,某种原本埋在内心深处的种子忽然迅速生根发芽,爆发出惊人的生机!

    今日的苏清寰穿了一身庄重大气的朝服,朱红色袄裙外披深青色褙子,比起平日的素面朝天,今日还化了较显成熟的妆容,加上她已经和一般及笄少女相当的高挑身姿,乍然看去就是个已经及笄的少女。

    太子以往见到的都是不施脂粉、容颜稚嫩的崔秀瑶,所以即便还算有些好感,却也只是保守地跟安行晠打了个招呼,要他通知崔家“延迟两年再谈定亲之事”,如今么……

    这般还未长成便已有如此风姿的少女,错过了倒是可惜得很。更何况,好歹这也是他的救命恩人呢。既然愿意救他一命,想必她心中也并非全无好感吧。

    太子忽然扬唇一笑,盯着她的眼神中,满是势在必得的笃定。

    苏清寰也感觉到了那股灼热而张扬的视线,也很容易分辨出这样的目光来自于旁边坐着的太子。但是今日是特意入宫来谢恩的,她不能本末倒置,太子那边,还是待会儿再说吧。

    大概皇后也看出了她被盯得紧张不安,简单而和悦地安抚了几句后,接受了二人的叩头谢恩,又简单地寒暄了两句。

    太子见状,终于忍不住开口将崔二姑娘“借走”,打算带她去御花园逛一逛。

    如此明显的示好……太子真的对瑶瑶上心了?

    崔安氏心下“咯噔”一声,虽不敢开口阻拦,但是盯着二人离去的背影,神色却是不断变换,复杂难辨。

    何皇后看她有些神思不属,便若有深意地夸了一句:“崔夫人,你有一个好女儿。”成功引来她诧异的回视,还有微微紧张的神情。

    崔安氏定了定神,开口解释道:“娘娘谬赞了。瑶瑶年纪尚幼,不太懂事,臣妇只怕她心直口快之下,冲撞了太子殿下。”

    何皇后淡淡一笑,安抚道:“你不必担心。不说太子年纪比永昌县君大了一轮,素来也没有欺凌弱小的性子,好歹她可是太子的救命恩人,就凭这个,太子也不会与她斤斤计较的。”

    崔安氏闻言笑了笑,并没有反复拿这话题作为借口,只若有所思地道:“不瞒娘娘,臣妇只这么一个女儿,素来爱逾珍宝、希望能给她最好的一切。

    她又是臣妇的第一个孩子,性子也聪慧过人、体贴讨喜,如今顺利长到了十二岁,臣妇只希望日后能替她寻到合适的人家,作为正室嫡妻,与夫君举案齐眉、白头偕老。”

    她言语中带着淡淡的期盼和对女儿不加掩饰的喜爱,乍然听去仿佛只是向皇后表达一下自己的美好祈愿,却又仿佛在刻意申明她的态度。

    何皇后愣了一下,眼神微微一闪,同样意有所指地接口道:“夫人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只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家,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都说人心难测,即便先行看好了人选、考察好了品性,却也不能担保对方性子不会改变。”

    顿了顿,她又补充道,“不过崔二姑娘如今已经是正四品的永昌县君,无论如何也算半个皇家之人,想必无论未来夫君是谁,都不敢委屈了她。”言语之中只说了“未来夫君”,却没讲是“娶”还是“纳”,其中隐含的深意也变得明显起来。

    “娘娘……婚姻是结两姓之好。臣妇想着,瑶瑶是崔家的姑娘,如今自身还有正四品的县君身份,若是能够低嫁为正妻,想必是无人敢欺的。”

    崔安氏强迫自己沉下心来,低声接口的同时,着重强调了“低嫁”的“嫁”字。

    嫁为正妻,这是她之前为瑶瑶选定的未来之路。瑶瑶出身崔府,届时定然会有十分丰厚的嫁妆,吃穿用住自然不需担心,而且有崔家撑腰,无论未来夫君身份贵贱,她都能过得很好。

    但若是后者……

    一个“纳”字,便注定了永远被人压在头上,娶妻纳妾,纳的是妾,需要服侍主母与夫君,生下的孩子也会低人一头,而且吃穿用住都是有定数的,一旦超出便是逾矩。

    遇上一个宽厚些的主母还好些,若是遇到一个严苛死板小心眼的主母,只怕一大堆苦头要吃!

    更何况那些后宅里的勾心斗角……身为主母便有着天然的优势,稳坐钓鱼台并无问题,然而为妾,却是要去争去夺的……

    何皇后见她依然固执己见,倒也没多加劝说,只看似不经意地笑了笑,道:“夫人别急,县君如今年仅十二,要相看人家还早了些,不若先静观后事吧。”

    “是。”崔安氏听着对方意味深长的话语,莫名想起了曾经无戒大师给出的批命,莫非……瑶瑶的姻缘,竟会在应在太子身上?

    可是,太子已有了太子妃,而她所教出的女儿,绝对是不屑于为妾的。即便那是太子侧妃,可侧妃也是妾!……

    御花园中。

    太子带着苏清寰顺着一个方向走,直接到了一处湖心亭。

    如今是六月末,湖中的莲花多半结成了莲蓬,余下寥寥无几的粉红色亭亭玉立,夹在满目圆叶交叠的湖面上,清凉的夏风拂过,很有一番凄凉的意境。

    看太子站在湖心亭内,很有兴致地举目远眺,苏清寰很是不解,便直接开口问:“太子殿下,想和臣女说什么?”想起之前他那种紧盯着自己的强烈线,苏清寰莫名有种不妙的预感。

    出门前崔秀珑说过的话语不经意间掠过脑海,太子对她一见钟情,想要纳为侧妃什么的,难道是真的?

    之前她明明都特意避开了太子,那次崔家后宅的邂逅,她的表现也与记忆中的全然不同,按理说应该不会引起太子的兴趣才对。

    “崔二姑娘,你觉得皇宫美不美?”太子似乎这才回过神来,没有回头,只若有所思地问。

    苏清寰愣了一下,只觉得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很奇怪,但秉着不得罪太子的原则,她直接回了一个字:“美。”

    太子这才回过头,紧盯着她的脸,神情严肃地问:“那么,如果让你住进来,你愿意吗?”

    住进来?苏清寰愣住了,而后顺从本心,直接回答道:“多谢太子厚爱,臣女并无此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